返回列表 发帖

烧炭郎

儿时的冬天,农家都是在灶下烧起一炉柴火以供一家大小取暖,而用木炭取暖,则是那些吃国家粮或城镇的人,才能买得起木炭。农家只有贵客临门或新年之际才会烧一两次。可是,农家人却又不得已在冬闲时,上山烧炭卖,以补贴家用,和来年开春,儿女读书的费用。

烧炭一般都是在冬天进行,这时树木水分较少,有利烧炭。而且树叶较少,也便于砍伐。通常是在一条山沟的底部近水的地方选好窑址,量好尺寸后,将窑身挖好,然后将窑底周围再挖一条十多公分的小沟,窑身的后半部再开三条对称的直沟,用石块和着泥浆,垒成了三个烟囱。烟囱垒好了,就得开柴门和火门了,柴门较简单,估摸着近窑底的位子,凿穿一个能容一个大人,能坐着钻进去的洞就行。而火门就得费一番心机了,离柴门要有一定的距离,然后在离窑底部八十公分下,往里挖一条深沟,该到窑身处就往上透空后,就要用泥浆掺些松针锤成浆,再小心地将松针浆糊成椭圆型的小火管。

砍山是非常沉重的体力劳动,须用大砍刀和弯刀,弯刀刀型似斧而背略长,似链而微弯,刃宽背厚重,有短把,而大砍刀刀长柄也长,便于砍伐大大小小的树。当然,第一窑的炭柴必须挑那比较直的,硬性好的来烧,这就需要大砍刀,砍伐时从山下向山上砍,再用弯刀把树木截为五尺左右长的木棒,为了便利把炭柴从高处滑下来或扔下来,在砍伐时杂树及小树也要几乎砍光。在一个坡面从山下砍到山顶时,截好的木柴也正好一溜子堆到山顶。然后从坡上向下把炭柴或扔或滑到坡下,到稍平坦的地方等待搬运。

炭柴砍好后,就得装窑了,第一窑很辛苦,必须几个人同时分工,将砍好的树料,按窑身的尺寸,将炭柴截好,紧紧地装成一个倒扣的大锅底。接着就用松针叶和着杂树叶密密地铺在树枝上,用泥厚厚地铺上去,逐层用夯木夯实。在窑顶留一个大约直径十公分气孔。把柴门封好后就要点火烧窑了。

烧窑的时侯较为轻松,大家一起把干树枝拖到窑边后,烧火的一边烧火,一边得注意三个边烟囱所冒出的烟,因为顶烟囱是出炭时开的。边囱开始冒起青白的烟雾时,说明火管已经烧牢了,等到烟囱里冒起黑色的烟雾,说明窑里顶部的柴开始由上往下烧了。这时做饭的叫吃饭了,大家放下手中的事,凑到溪水边的石头上吃饭了。

当满山沟飘着烧湿柴那呛鼻柴烟味时,估摸着就要停止烧火了,当然这个过程要四五个钟。把火门用石块泥浆密密地封好后,再用松泥堆好火门,再拗三根手指粗的湿树枝,分别放在三个烟囱上,打上松枝火把高一脚浅一脚,在夜色中在凄呖的猫头鹰的叫声中摸索着回家。

烧炭是十分劳累艰苦的。不说劳累,但看外表,就知道是烧炭人。砍山人的身上不会有完整的衣衫,再结实的衣裳鞋袜,一天山上下来,就挂破得千疮百孔,捉襟见肘。在出窑的时侯,则是满身满脸乌黑。出炭和装窑,还要忍受高温烘烤,烟熏火燎,汗如雨下。这正是近墨者黑,近朱者赤的说法,因为要擦汗,所以越擦越黑,鼻子眼耳朵眼里都是黑黑的,再洗也洗不干净。乡下有句话形容皮肤黑的人,“像是炭窑里扒出来的”,这就是农村最苦最累的人,可是农家人在冬季农事稍闲时,却不得不起早贪黑来烧炭卖,挣点工钱了。

烧炭人在烧炭的日子里,整日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这就象旧时客家人的烧炭歌中唱到的。

烧炭郎,满山转,不如路边一蔸草。
衫服破,肚唔饱,一世凄凉苦到老。
嘴鼻黑,牙齿白,孤老头,没人讨。。。。。。。。。。


收藏 分享
传承客家文化   弘扬客家精神

风雨人生,薄积厚发。

TOP

返回列表
baidu
互联网 www.515421.com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揭阳市公安局备案编号: 445222301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