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粤东客家民居建筑

粤东客家民居建筑主要有围楼、走马楼、五凤楼、四点金、殿堂式、围龙屋、和中西混合式。其中以围龙屋为最多,并最具“客”味。
1、 围楼 即前述土楼,多见于闽粤赣山区、饶平县北部山区。在梅县松源镇、大埔县毗邻福建的和村、埔北英歌山和蕉岭石寨等地亦可见这种民居。
2、 走马楼 此类形式的客家民居建筑多见于闽粤赣边境山区。目前在粤东北部、赣南、闽西一带仍大部分建这种房子,但以粤东为著。其外形有一字形、凹形或曲尺形。多为倚山建筑,分为上下两层,底层为厨房、农具杂物房、畜栏、厕所,上层为居住室和仓库。走马楼的主要特色是:在二楼外部用木料建成一条长长的走廊,其主要优点是适应山区潮湿、多雨的特点,既可防山洪、避潮,也可防盗、防野兽,干爽、卫生、通风。
3、 五凤楼 此类民居建筑形式亦多见于山区,是沿着山坡地势呈阶梯式的建筑结构。其主要特点是:房基呈阶梯形,顶瓦呈层叠式,一般为五叠,从远处看,一层层的顶瓦飞檐,有如五只凤凰展翅,故名。
4、 四点金 主要特点是在房屋的四角建有如近代炮楼式的高层建筑,楼四角均有了望孔和枪眼。
5、 殿堂式 是类似中原汉族府第风格的殿堂式民居建筑。它采用我国民族传统建筑工艺中最先进的“抬梁式”和“穿斗式”混合结构,布局严谨,讲究座向,主次对称,外型堂皇美观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和实用价值。其主要特点是屋内厅堂多,天井多。当地群众习惯称这种民居为十厅九井或九井十八厅。在布局上,沿中轴线分上中下三个大将中心分成许多生活单元。屋前是一口半月形池塘,这既有利于屋内排水,有可养鱼和灌溉;屋后建有一座半月形土丘,叫“花头茔“。茔上用于种植风水林,以保护房屋免受风沙袭击和调节小气候。这种殿堂式建筑用料讲究,采用三合土或青砖为墙,雕梁画栋,工艺精美。一座大型的殿棠式民居有上百个房间,可供一二十户上百户口人居住。厕所、柴草间,畜栏一般都在住座屋两侧一定距离地方。具有代表性的殿堂式民居建筑如大埔县黄塘乡张弼士故居“光禄第”、黄砂乡的“进士第”、梅县松口铜琶村谢姓“荣禄第”等。
6、 中西混合式 这是客家侨乡民居建筑形式的一种特殊风格,是将客家传统的房屋结构结合西洋的建筑艺术的混合型民居建筑。尽管在外观上吸收了西洋的艺术装饰,而内部仍是道地的客家民居传统结构。较突出的有梅县白宫的“联芳楼”、程江乡的“万秋楼”等。
7、 围龙屋 又简称围屋,是扩大了的殿堂式。其主要特点是后围建成马蹄,叫“围龙”,一般为一条围龙,甚至有多达二三条围龙的大型围龙屋。
围龙屋是客家地区一种最普遍也是最具特色的民居建筑形式,是除客家地区之外看不见的。它与北方的四合院,陕西的窑洞,广西的杆栏式,和云南的一颗印,合称为中国民间五大传统民居建筑形式。他的建筑和设计艺术之独特,给客家地区带来了浓郁的乡土风情。人们说,围龙屋充满了客家人的客味。
关于围龙屋,民国们十六年(1927年)秋,排印的《兴宁东门罗氏族谱 ·礼俗 ·居室》载:屋之后一层,自花胎前起,左右放间,渐次斜转,围至龙厅,或一层或二层,因地形而定,称曰围龙房屋。“其主要部分如下:
龙厅:围龙房屋之中心一间,正对祖龛神龛者,为龙厅,其厅常为屋人所公有。
花胎:龙厅以下,祖堂以上,填其地为斜坡形,意谓地势至此,变化而有胎息。
上堂:其中设木龛一奉历代祖先神主,故通称祖堂,岁时具三牲,以祀祖,遇有吉凶事,以牲牢享其先人,均在于此。
中堂:较上下堂为宽广,两边立柱以架巨木,曰官厅架,有六柱者,有八柱者,其柱昔多用木,近多以石为之,屋中人有大喜庆事,行礼宴客,均在于此。
下堂:前为大门,为公共出入之地。
天阶:上堂中堂及下堂之间,均有之,谓之天阶者,其上不覆瓦,能受天阳,而四周均为檐阶也。
南北厅:两南北厅者,多在上天阶左右,四南北厅者,则上下天阶之左右,均有之,此亦为公有之地。
花厅:两花厅者,多在下堂房间相连之左右四花厅者,中堂下堂之左右,均有之,此为屋人应酬宾客之所,故屋中房间可分为私有,而花厅必归于众,厅中有通透房间及卷屏与否,因屋制而定。
门廊:户门内之廊。
骑马廊:横屋与正堂屋之间,或围龙屋与横屋之间,上起横栋,其下为廊,俗称过道廊。
后廊:后栋正屋与横屋最后二三间房位相对之处,上起横栋,其下为廊,俗称基督廊。
伸手廊:左右横屋各伸出二间或四间,其中安设斗门,俗呼其门廊曰伸手廊。
正堂间:上中下三堂相连房屋,俗呼为正屋,或呼为正堂间。
横屋间:有两层横屋者,曰内层横屋间,外层横屋间。
围龙间:有两层围龙者,曰内层围龙间,外层围龙间。
枕杠间:上堂后面一排横屋,呼为枕头杠,围龙屋鲜有为枕头杠者,惟棋盘屋,则多有之。
老人间:凡男妇年老病危,至弥留之际,其子孙即抬于是,以俟其终,此无特别建筑之房间,或以上堂正间为之,或以南北厅及其它一间为之。
浴室(与)厨房:初造时常以花厅附近,择其地,为特别之浴室,左右横屋之余内选出一二间为合适之厨房,及后丁口浩繁,各择便当房间为之,不能限于一处。
角楼:于左右横屋之角,坚竖高楼,或二座,或四座,此为防匪劫掠而设,故上下均开炮眼,以便施放击敌。
楼棚:角楼之棚,不许私人住眷,及安放家私,以便有事时,众人得以登楼御敌。
房棚:各房均以木板棚其上,以安置家私或稻谷,及其他杂物。
禾坪:大门户门以外,划地为长方形,砌以碎石,铺以灰沙,荡为平地,收获时,于此打稻晒谷,俗称禾坪。
池塘:禾坪以外,划地若干亩,掘为深地,以供洗濯,并畜鱼类,俗呼为门口塘。
围龙屋就其形状来看,隆起平面是画一个大圆圈:中间是一条十几米宽的大灰场,其两个半圆,一个是屋舍,一是池塘,屋舍后面是竹、树木包围,而池塘前面则是菜地。
围龙屋有大有小,小者有一围,屋前设有大门一、小门二,可住几十户人家;大者有数围,屋前设大门一、小门四或六、住百多户或数百户人家,梅县有一位民国官绅曾举直,其家大围龙屋,一团人(千多人)住进仍不能住满。梅县丙村温氏仁厚祠是一座具有400多年历史的宗祠与民居合二为一的围龙屋,分别有祖公厅、堂屋、围屋、横屋、斗方及水塘组成。该屋庞大无比,计有四进三堂八横四围,是丙村温氏宗族的主要聚居地,1993年,该屋还住有族人300余人。
围龙屋的大门两旁,设方形石座,有的设石狮。大门进去则是下厅,过天井之后则是上厅。如果是大围龙屋则下、中、上厅,中、上厅间又是一天井。而上厅是毫无例外地安置祖宗牌位,年节时全屋人(包括已迁新居的)都在此祭列祖列宗。上厅后面设有一神屋,安放各后辈先祖牌位,按世辈高低而排列。两旁小门后亦有对称的小厅。上厅后面有一大片露天的地方,也铺上砖石,叫“背胡岭“或”花胎“。收获时,“花厅”和屋前的禾坪都是晒谷的地方。
有些围龙屋把门前的禾坪周围也砌上高高的墙,在两端各开一个大门,叫“斗门”。围龙屋是由一座弧形或方形的辅助建筑物,像城堡一样将主体住宅包围着的建筑。屋内布局“三堂四廊,九井十八厅”,进深三座高堂,以天井和屏风墙隔开;横向是四排住房和过厅,坐落有致;后面由一排排列成半圆形的房屋围成天井,叫“花头”,屋内房间数十百间,可以住上几代数十百户人家。整个围龙屋多靠山坡而建,前低后高,自成阶梯形,最外围墙筑得很高,窗子开得很小,显得壁垒森严。从低处往上看,围龙屋层层叠叠,有盘龙之状。它把生活起居,辅助劳作和饲养加工等统一在住宅内部,同时各个部分又互不干涉,显得协调而又和谐。人们说的围龙屋的客味,其精髓就在于此。
从建筑特点来看,围龙屋有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 四合院中轴线的圆形平面布局。客家传统民居建筑,从开阔的圆形建筑,逐渐按“堂”、“横”单元组成的四合院式样发展起来。今天所常见的“围龙屋“,其平面是前方后圆,布局是正中有厅堂、正房、南北厅、天井;左右横屋也有厅堂、天井;后面是“化胎”( 也作“化胎”)、是半圆形围屋;前面是半圆性的鱼塘和“禾坪”,与整个建筑形成一个圆形。至于“三堂四横”、“二堂二横”等,都是以中轴线对称的平面布局建造的。
第二, 因地取舍,改造和利用环境。客家先民多聚居山区,利用山坡丘陵的环境建成的民居,结构多是前低后高,便于采光、通风、排污、排水。可见,客家传统民居建筑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这种民居前有鱼塘,可以积水防火,浇灌田园;后有花坛、风围竹树,可护坡防险;内有宽大的厅堂和合理的天井布局,科学地解决了通风、采光,又使居住、生活环境显得幽雅、静致、舒适,是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园林式民居建筑形式之一。
第三, 大屋顶、高台基和玲珑的屋身。客家人有聚居好客的特点,其建筑都是大屋顶,为了排水和防御风雨对屋身的破坏,明清时期大屋顶的坡度有曲线建筑设计。如粤东丰顺县汤南龙上古祠是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建筑,区顶是悬山顶式,有深远的屋檐,两屋斜坡汇合处用龟形建造,增加屋顶的宽度。高台基的防潮之需要,屋身一般比较低矮,直到宋明屋身显著的提高。屋顶的高度和屋身的高度成正比例增长。
第四, 以木材为主的结构。客家传统民居的建筑材料主要有木材、石头、三合土。随着建筑技术的提高发展,厅堂、屏风等精雕细描,加上明清时期楼阁建筑的发展,框架和成组斗拱的出现,木材需要量增加。客家人多住在山区,取材便利是其优越条件。
第五, 绘画复杂,色彩浓郁。客家传统民居建筑以木材为主,在绘画、雕刻部分加上油漆,目的是保护建筑材料。绘画复杂,喜欢山水花鸟人物交错、色彩浓郁与客家习俗有关。
特定的历史地理原因造就了客家民居与众不同的风格。客家先民从中原南迁,又来到地狭人稠不足以以供的山区,于是人们不得不向外开拓。客家人走出山区,走向世界,在发展促进经济的同时也把各地文化的精华带回家乡。
这一交流和吸收的结果便是客家尽管居住山区,却文风昌盛,以致产生了有别于其他民系的得天独厚的文化氛围。

收藏 分享
http://www.shangsha.net
把上砂推向世界,让世界认识上砂!
联  系:13822055568

闽西客家民居建筑

闽西客家民居大体上可以分为群体住宅和土楼住宅两大类。
闽西客家群体住宅多位于地势比较开阔平坦处,占地较大。其平面布置,类似近代的单元标准设计,它可以分为堂屋、横屋、围屋等三个基本单元,而随着经济、居住人口以及地形环境的不同进行拼拆,从而组成各种不同形式的平面。综观这类建筑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三堂式、四堂式、二堂一横式、三堂一横式、三堂二横式、六堂二横式等。
与上述群体住宅相比,土楼住宅则是闽西地区最具特色的民居,由于闽西地处山区,地形十分复杂,防御上要求人力更加集中,构造上更坚实,所以形成这种建筑形式除保留着原来三堂二横式的封建制度、农业生活以及防御、风光等方面的布置以外,还用厚达一公尺左右的外墙,将三堂二横的房间,以及附属建筑等都包罗在一个单元之内,犹如一座堡垒。这种堡垒形式的住宅即当地一般通称的土楼,亦称围楼或生土楼。
这些以极厚外墙围筑,不重装饰,门窗又开得少的土楼,尽管外形与碉堡相似,但由于当地人民表现了利用天然材料的智巧,在经济及实际要求的前提下,作了适当的加工,因此他的外观并没有碉堡那样怕人和单调乏味;相反的,这种红褐色墙基,黄土墙,灰瓦顶,以及墙上的阴影等等,与周围蓝天白云,树木相互印照,给人造成了一种朴实静雅和稳定端正的印象。加上这些土楼均有雅号和门联。这种家堡合一的土楼,究其起源有的学者认为明请时代福建乡村土堡的演变过程,从最初单纯为着切敌御盗的军事意义,而逐渐向军事和生活两种作用并重,最后生活的作用甚至超过了军事的所用,这应该是福建土堡发展的一个规则。“明清时代福建的土堡有:围城式、碉堡式、家堡合一。”家堡合一式土堡具有更多的优点显然是在总结上述两种土堡的经验教训之后而发展起来的。
而刘佐泉教授则持不同意见,他经过考察得出结论:作为围城式土堡的代表性建筑物是闽西连城县新泉张氏家族所建的土堡,该堡是在明朝嘉靖以后方修建的;作为碉堡式土堡典型的是漳平县永福乡李庄下楼的长青楼,系明万历年间李氏所营建。而仅福建南靖的普查,初步查出全县有大型土楼共492座,其中圆形土楼306座,方形土楼187座。并经过考证,发现其中有元代建造的5座,明代建造的24座,清代建造的50座,福建现存最古老的土楼是永定县湖雷乡下寨村的馥馨楼,它建于唐大历四年(769)。
土楼外形有方形、圆形、交椅形、曲尺形、扇形、综合形等。其中圆形最多,方形次之,交椅形为最特别。
1、 方楼 高二层至五层不等。平面一般稍呈横阔而近似方形,其平面布置原则与三堂二横式住宅大致相似,但因此种住宅需要紧凑集中,又需要外墙尽量少开门窗而内部房间却能达到采光的要求,所以在布置上除了中堂设在全宅天井正中以外,房间都沿着天井四周排列,围绕着天井成“日”字形。
在中堂前后,中轴线上的二个房间,面阔较宽,前面一间称为下堂。下堂前部即大门。后面一间称为后堂。至于其他附属建筑如猪圈鸡舍、柴房等则都并列靠在中堂二侧的山墙上。
在方楼的使用中,下堂、中堂仍分别作为门厅及全宅举行婚丧喜事的礼厅。后堂用作供奉祖先灵位及平常的祭祀。四周房间则按当地习俗,都把底层作为厨房、饭间及客堂,二层作为谷仓储藏粮食,三层及三层以上为住室。但在较低的住宅中,也有不尽如此的。
此类土楼的外观,通常前面低后面高,相差一层;其前后等高的较少,其规模最大的有400多个房间,可住80户人家,600多人,较小的则中间不设中堂,仅有天井四周一围房间,十16间起脚,前面高二层,后面高三层,住六、七户。此外,这类土楼也有因为后来子孙增加,利用旧楼正面土墙,于前部再接建一楼的,则规模更为宏大。
2、 圆楼 由于闽西山区夏秋之交常有台风侵袭,较高或较空旷地区的建筑物易于招置风灾,所以在这些地方的住宅,除了与方楼一样,必须使人力更集中,建筑更坚实以外,为了分散风力,增加刚度,多采用圆形的平面布置。但据当地人说:圆形、方形平面的选择主要仍都是由风水先生决定的,认为有的地方只有建圆楼才能人丁兴旺。圆楼大门大都开向二山交接处的豁口,当也是这个原因。
圆楼的布置与方楼相同,也用极厚的土墙将天井与房间包围在一个单元之内,房间沿着外墙成一圈排列,中央是天井。但由于其为圆形的平面,所以如从空中鸟瞰,就宛如一个圆桶的形状,远看如从地下冒出来的巨大蘑菇。通常在中轴线上的二间面阔较宽,前面大门所在的一间称为下堂,后面一间则为后堂或称祖堂。下堂与后堂之间常以走道连通。其他如猪圈、鸡舍、厕所等附属建筑就放在天井中央走道的二侧,在较大的圆楼中也有天井中设厅的,则其布置一如方楼,厅也称中堂。
在使用上,下堂仍作门厅之用,后堂兼作祭祀及举行婚丧喜事似的场所。如有中堂的则喜事等在中堂举行。周围房间,底层作为厨房及客堂,二层作为谷仓储存粮食,三层及三层以上辟为住室。
此类圆楼的平面种类,一般皆作一圈,高三层,有16间起脚住六、七户的,也有20间起脚住十余户的。但在少数大型圆楼中,则有作同心圆两个甚至三个相套的,如永定县丰盛乡的振成楼,有里外二圈,外圈高达四层,里圈高二层,共有屋200余间。而在永定县高南乡的天助楼,则更有内、中、外三圈,外圈高达四层,周围72间起脚,中圈高二层,36间起脚,里圈一层,24间。里圈的中心还设有圆形带天井的大厅一座;里外一起竟达380余间之多,据说曾住有七八十户人家。至于其所以外圈较高,内圈较低的原因,无疑与封建性建筑的内部采光和通风有关。除此之外,在永定县中川乡更有限于地形,平面成四分之一的圆形的,甚为特别。
3、 交椅楼 交椅楼一般筑于临河陡峭的坡地上,呈交椅形,故称“交椅楼”。其前墙、前房较低;而左右两翼略高,像交椅扶手,后墙、后房最高,约四至五层,如交椅靠背。这种楼前低后高,便于眺望,阳光充足,空气新鲜。日本茂木一郎教授考察时赞叹道:“造型之奇,世之罕见。”可惜目前仅存数座。
4、 综合形楼 在南靖县书洋乡田寮坑的一座山上,雄踞着五座奇妙膨大的土楼,中央是一座方形楼,四周则是三座圆形楼和一座椭圆形楼,整体布局巧夺天工,壮丽无比。登高远眺,恰似梅花怒放,从下仰望,宛如拉萨的布达拉宫。许多外国专家称之为“福建的布达拉宫”。上海同济大学路秉杰教授考察后赞叹不已:“这是世界上最美的土楼群”。
目前,福建客家土楼一个群落一个群落保存下来,总数有1000多座。近年来,已有30多个国家的建筑、历史、民俗学专家学者和记者、华侨等前来考察,无不为这些奇特的建筑所折服。198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顾问史蒂文安德烈来此考察后说:“这是世界独一无二的生土建筑———神话般的居民住宅。也是世界住宅史上一个值得研究的重大课题。”

http://www.shangsha.net
把上砂推向世界,让世界认识上砂!
联  系:13822055568

TOP

客家民居建筑设计---意图和特点

各种形式的客家民居不仅显示了客家人在建筑艺术上的光辉创造,同时也生动地反映了客家民系的社会生活。首先,客家民居适应于保持和发展家族宗族制。闽粤赣交界山区山岭重叠,溪流密布,山水之间大小不一的盆地便于一村一族聚居。客家先民南迁时一家一族进行,来到以后形成血缘聚落,共同开发耕作。生存环境是严酷的,《嘉应州志》说:粤东“无平原广陌,其田多在山谷间,高者恒苦旱,下者恒苦涝。”家族成员的生产、生存有赖于家族的集体力量,同时,又承担着使家族宗族世代绵延的责任。通廊式方楼、圆楼突出地显示出了家族宗族的群体性;血缘近亲聚居在一个屋顶之下,有利于互助合作;居于中心的祖祠显示宗族的尊严。这种建筑形式有利于加强群体的凝聚力,保持、巩固和发展家族宗族制。
其次,社会治安的影响。即防御外敌的需要,这个外敌也许是包含了在那个地方的原住民,或者是盗贼等等。实际上,可以说也有除此以外的情况。毋庸置疑,同样是客家,但因宗族不同,彼此之间,往往会发生争斗。而且,这种争斗也包含了发展到“械斗”规模的情形。必须时刻提防“外敌”,因此建房就产生了种种防御性特别强的布局。由于防御上的需要,使客家住宅大都建于平地山坡交界的地方,前置禾坪、后设堂楼、左右夹峙横屋以及“围龙”、炮楼、枪眼,以使既可以护卫自已,又可以居高临下,击退敌人。又为了避免敌人的侵入,所有住宅外墙很厚,除中间大门及横坪前端的小门外,很少再设其他门户出入,并且窗户也开得少而且狭小,也有底层无窗的。但在房屋内部的门却开得极多,窗也很大,可以畅行无阻。这样,就既可使敌人难于攻入,而自已却能迅速调配力量。此外,舂房、磨房、鸡舍、猪圈、牛栏、柴房、谷仓、水井等设于宅内,在必要时尚可作为老弱妇孺及贵重财物的避难场所。
第三, 劳动和生活条件的影响。客家生活除去出外谋生的外,留下者多以农业为主,因此农业生活对房屋布置也起着很大的影响。为了从事农业生产方便及就近看守农作物,就使住宅常常建于所垦种的田野中,造成住宅各个分散,并不紧密排列的布局,并且,也就影响了它在外观造型上的特别发展。为了要解决农务上打谷、晒谷、扬谷及其它杂粮整理的需要,一般住宅大门外就都有禾坪的设置。而鱼塘、鸡舍、猪圈、牛栏舂房、磨房、柴间、灰屋、谷仓等等,也全是为了适应当时农民生活上的需要而建造的。
第四, 风水迷信的影响。客家先民热衷于祈求自己住宅的安全与宗族的平安。汉族本来有信赖风水先生的习俗,而客家显得尤为热心。所谓风水,是以相看墓地、家宅的防卫和形状来判断凶吉的迷信;所谓风水先生就是鉴定风水的人。迷信风水与客家住宅的兴建有着很大的关系。因为讲究风水必须慎重的观测研究来龙去脉,选择适当优良的位置,因此,往往找到的位置都不是在自己的土地上,而必须以高价向他们购买,所以在客家人来讲,要盖房子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情。不但是选择地形,注重风水,就是选择吉日良辰兴工,又必须与全家的出生时辰相配合。因此往往很多今年不合,明年又不合,一拖再拖,须经多年的等待。房子的高矮大小式样,除财力因素外,举凡基地的高低,房屋的方向及建筑的结构都决定于“地理风水”的要求。因此,尽管同在一个地方,但有的地点是圆楼,有的地方是方楼,据说主要是依靠风水先生鉴定的结果而修筑的。有如根据一般古老的传说,面向正南,可以人丁兴旺,所以建筑大都采取朝南的方向,其实在客家山区民居的方向依山形而定的多,理想的座北朝南并不多见。因而有些在地理环境上不能向南的,也都尽可能使大门单独朝向南方,使一些住宅出现大门与住宅本身方向不一致的不止。再由于所谓门
前有水可以“聚积财富”,“有财有势”,所以也影响建筑如附近有河的,都面向河流上游,以示财势源源而来。其没有河流的,也都在禾坪前面砌筑鱼塘来象征它,希望取得吉利的兆头,当然造夯土墙需大量的泥土,也是挖塘的主要原因,但迷信风水对鱼塘所处的位置有着一定的关系。同时,除了考虑使风水对自己有利外,还必须顾到不破坏别人的风水,否则就引起争端、乃至动械斗的事情发生。如果从科学的观点来看,风水先生所说的东西全都是迷信,但是风水这个东西,从某个方面说,似乎也有它合理的地方。据日本学者郭中瑞在《中国人修筑的街道》一书中说:“我们认为风水的起源,恐怕与古代中国综合的环境设计的作用有关系。它也许是一门从解读、测定自然界的形象为原始的科学,这一切有赖于对自然界的地质、地形、景观和风、云、雨的形态;天空颜色等等的四季气候变化;水的环境的仔细、深刻的观察,以及对自然现象的理解同直观力吧。在日本流行的考虑房子向口的方法,其原形就是风水,但是这已离开了对自然界本身敏锐的、仔细地深入观察了。”作者接着说,“因此不要把风水看成纯粹的迷信而加以拒绝,在中国的风水中,即使是现在,对我们或许也存在着有价值的环境经验吧。”我国也有着不能把风水作为纯粹的迷
信来看待的意见。如汪之力先生在《建筑与自然环境的联系和统一》一文中说:“历代流传的阴阳风水的说法,假若剥除掉它封建迷信的外壳的话,在其中,我们就会发现有关适当的建筑地点的丰富经验,这是源于其所包含的合理的内核的。”总之客家先民为适应当时当地的环境,便建筑了集群居住的住宅,以抵御来犯者。他们为了便于生活,把防盗、防火、饲养、加工、储藏、等各种生活设施综合一体,以图达到安居乐业的要求。


以上资料来源于《客家研究所》
http://www.shangsha.net
把上砂推向世界,让世界认识上砂!
联  系:13822055568

TOP

返回列表
baidu
互联网 www.515421.com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揭阳市公安局备案编号: 4452223010506